武大毕业生的迷茫
本文转载 来源:生活思辨 作者: 徐海刚
又是毕业季,又是疫情后,武大大四的一位同学写下了自己临近毕业的迷茫。
因为提到高晓松,因为被疯传之后高晓松又做了回复,又因为别人写了相关的文章,最终被我看到。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武大毕业生@磊磊学长的信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迷茫的也不是少数。
我是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当时互联网浪潮还没有开始,信息仅限于各类电台、报纸。可就这样,我也没有经常去浏览,自然对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更不了解。自己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应该进水泥厂工作,自己不感兴趣也就放弃了,随便找了一个西服销售的工作就去干了。
我不迷茫吗?我太迷茫了,可这只是我个人的事情,而不是我们一代人。同班的一个女生,父亲就是水泥厂的厂长,她学习这个专业是有备而来。专心学习四年后,被包送了本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回到父亲的水泥厂,而是进了相对应的研究所。也许别的事情她也迷茫过,但职业的选择她不迷茫。
在平常的时代一样有人会迷茫,
有人会说,在疫情的当下更甚。
我想说,这可能只是你的想象。
首先,艰难和迷茫不是一回事,贫穷和迷茫也不是一回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艰难的,可是并不迷茫因为目标坚定;我出生在1975年,那时家庭贫穷但同样不迷茫,因为周围的人都贫穷,在农村出路唯有学习。
迷茫确实是有时代性的,那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迷茫更多的是个人的状态,那是可以主观调节的。
于是,我能想到的迷茫的根源可能有两个:
一个是同龄人之间的对比,
一个仅仅是头脑中的假设。
01同龄人之间的对比
当我们看到同班的同学功成名就,我们会迷茫。为什么大家是同学,当初智商、年龄、环境都相似,怎么后来的发展相差这么大呢?于是迷茫。
当我们看到闺蜜的家庭婚姻太幸福,也会迷茫。长得没我好看,身材也不出众,智商和家庭都一般,为什么他们夫妻恩爱母子和睦而我的生活却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呢?必定迷茫。
还有同乡小学同学的那个狗蛋,当时门门挂红灯,小学都没有毕业,现在却成了汽修厂的老板,年收入过百万,妥妥的老板一枚。我现在朝九晚五,在二线城市买个90平方的房子还要还贷二十年,我这个985毕业的心不该迷茫吗?
迷茫来源于想不开,迷茫来源于比较。
这种比较更多是来自同时代的同龄人。
那位武大大四的毕业生,如果是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找不到工作,都不知道该选哪个方向那是时代的迷茫。可如果有的同学找到了工作,有的同学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他的内心应该更迷茫吧?
02只是头脑中的假设
上一篇文章提到,心理学上认为我们害怕改变,很可能是被头脑中隐形的假设所阻碍。
现在想来,武汉大学的这个毕业生,心中的迷惑也很可能是被头脑中的隐形假设所蒙蔽。
他说:“学姐学长一般就两个方向:进国企,抱铁饭碗过一眼就望到头的日子;或者离开武汉进入北上广打拼,当一辈子的外地人。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首先进入国企很不堪吗?如果你能力很弱,能进就不错了;如果你能力很强,进入国企之后发现这个天地不适合你,你不可以离职吗?
俞敏洪、马云当初进的不是国企,但也都是从事业编制辞职下海,他们应该也是厌倦了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有梦想你就去奋斗,这有什么好迷惑;没有梦想你就享受安逸,不也挺好。
至于“离开武汉进入北上广打拼,当一辈子的外地人”,打拼是应该的,当一辈子的外地人就纯粹是他的想象,他的假设。别人敢出国移民,他移个城市都不敢,这不是时代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
进了国企一辈子就废了,是他的假设;
去北上广永远是外地人,也是他的假设;
常说一考定终身,他是选择一次工作就决定一辈子。他是被假设给废了。
接着他又假设了高晓松的“诗与远方”,并质问“如果他像我一样,还敢说出这种话吗?”。毕竟,他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不知道诗和远方到底在哪儿。
这个想法太具有普遍性了。
我们认为成功的人都是靠背景,我们以为幸福的人都是因为有钱,我们以为思维清晰的人都不理解别人的迷茫。
这样想,会让我们的失败、贫穷和迷茫,变得容易接受;这样想,会让我们对保持现状觉得理所当然。
当我2016年带家人自驾西藏新疆52天的时候,别人也觉得我应该财务自由年薪百万呢?实际上我远远不是。
我们喜欢活在假设之中。
03高晓松的回复
因为文中提到高晓松,暗示高晓松的成功都是别有原因,被点名的高晓松在微博上也做了回复,我附在了文章的末尾。
我想成功当然都是有原因的,但最大的原因总是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如果你心平气和的去关注每一个成功者,背后你都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没有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轻易得来。
马云俞敏洪并没有特殊的背景,他们成功了;
他俩的孩子有特殊背景了,你知道他们是谁?
名人富豪的孩子虽然资源充分,但是他们的成功同样并不容易。因为对王健林的儿子来说,成功的小目标是赚一个亿;而对小学同学狗蛋来说,成功的终极目标是年收入100万。
成功从来不是超越别人,
成功本质上是超越自己。
武汉大学毕业生的迷茫,一方面他的假设太多了,真实的期待感是上了路才有的,虚构的假设只会带来困扰;另一方面,他把成功定义得太高,成功不过是做一些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情。
下面是高晓松对他的回复:
别瞧不起“眼前的苟且”,也别太憧憬“远方和诗”,远方不过是别人的眼前,总是迷茫也不过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高晓松可不是这样子的。
原文网址:https://www.kanyanqian.com/archives/2835
作者 徐海刚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haigang-yan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