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越活越焦虑?
当前,年轻人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80后在买房、带娃、升职与健康中徘徊,90后在职业、相亲、工资中折磨,00后在求学、求职中迷茫。
生活的压力与对未来的焦虑似乎正在成为环绕他们身边的主旋律。
其实,年轻人们也在用行动"抗争"——他们希望"寻找个体自我",愿意"闯"与"漂",宁愿入不敷出却"活得精致"。
他们个性化,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在老一辈眼里,他们是"叛逆"而"不现实"的,因为这可能表现为工作不稳定、没收入。尤其在婚姻、工作等人生大事上,总免不了新老之争。
北漂一族——白天在北京,晚上回40公里外的燕郊(图片来源:ICphoto)
为什么总有人在强调或"贩卖"焦虑?很大可能源于"不甘人后"的渴望与计划经济思维的博弈。曾有人概括过一种现实:
18岁时,人对学科与知识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但却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
22岁,在对工商业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
25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工作环境和生活伴侣。
这样想来,人生出问题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多数观点认为,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但实际上则要推迟到18岁之后(高中阶段,家庭与社会对孩子的导向仍然具体在考试分数上,而不是人生体验与选择),即(半)踏入社会阶段。
在这期间,人们逐步对社会、群体、工作的规则形成部分认知。经过一定时间的体会与积累之后,才能有初步成型的价值观。
然而,我们现在似乎更多地要求人们在不成熟的阶段做出对人生与未来有根本影响的"重大决策",却忽略了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给错误决策买单的必然性。
以至于年轻人表现得"叛逆"、"不稳定",或者被调侃为"这么年轻头就秃了"、"保温杯里泡枸杞"。
现代人究竟是"被焦虑",还是"真焦虑"?
"被焦虑"源于在年轻气盛的时代被赋予了不该承受之重,还没有时间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思考就不得不接受工作、生活与家庭的多重压力。
"真焦虑"源于对"自我实现"的迷茫与困惑——我想成为什么人?工作是为了什么?我在哪里有价值?
"真焦虑"刚刚冒头,"被焦虑"已接踵而至,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焦虑。
建国初期的年轻人也没解决好这个问题。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并没有选择权,而且条件更艰苦、资料更贫乏。
那时候,"价值"的主流思想是拥有"体面而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是没办法的选择。集体优于个人,温饱优于其他,很难谈"追求自我"。
这种思维习惯也延续到了当代年轻人身上,变成传统轨迹与价值内涵认知的冲突。问题不解决,冲突就仍然存在。甚至会将自己的问题压迫在下一代身上,成为新的焦虑循环。
夜战高考(图片来源:ICphoto)
工作和生活为什么?
19世纪,西方学者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以满足生理安全需要。
然而,它却不能解释人对特定理想实现的想象。
中国有古人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特蕾莎说"我们不能都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小事"。
这样看,财富或地位等表象价值只是整体诉求的一部分,人的价值诉求有更深的内涵。
无论是"真焦虑"、"被焦虑",还是被媒体"贩卖焦虑",如何从根本上面对、缓解或解决焦虑是当前社会群体必须正视的命题。
从根本上看,则取决于价值诉求的选择。通过选择,才能引导个人的选择成长方向,继而才能形成实际的行为选择。
面对困惑与焦虑,我们应该"有意识、想清楚、有选择",而不能"没想过、没必要、没得选"。所以,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探索、领悟与选择。可以想想以下三点:
一是内与外的自省:你是追求内涵的提升,还是外延的光彩?
二是快与慢的思考:是快速决定、不断试错,还是规划在先、行为验证?
三是短与长的抉择:是追求短期回报,还是追求长远发展?
当然,社会与群体也需要给予合理的导向,帮助人们辨识困惑、疏导矛盾,而不是一味地渲染问题、贩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