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回眸——我们有什么感悟?

记得年少时,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流水线上一个工人机械地操作和滑稽地对抗管理者的表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卓别林出演的讽刺性角色。

上学时,在管理学课堂上看到熟悉的片段回放,在流水线工作开始之前,片头那一群肥猪争先恐后地涌出猪圈,冲向喂食地点的镜头引发我的感慨:长期不能吃饱饭的我,没来由地产生出一丝羡慕---那圆滚滚的躯体一定有足够的食物营养支撑。也记起了那部电影是《摩登时代》,似乎是针对当时关于泰勒制管理方式在一些工厂引发管理矛盾而拍摄的。

《摩登时代》片段——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卓别林

工作后,看到上班高峰期街道上、地铁内拥挤不堪的人群,不知为何联想到那冲向食物的猪群和影片里流水线上的员工。我们是不是一直是类似群体中的一员?

100多年前,国外一家规模较大的钢铁公司,一个叫施密特的生铁搬运工曾经在场地中和其他74名工人一起做着搬生铁的工作(场地中堆放有大约8万吨的生铁堆,紧靠一条铁路)。

他们每天的任务是:从生铁堆中将12.5吨的生铁搬到车厢里。每天能赚8块钱。施密特天生比其他人力气大、耐力强,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能搬47吨,所得报酬能够基本维持温饱。

1951年10月10日,高炉边工作中的工人

施密特所做的工作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这种性质的工作容易量化,一天8块搬12.5吨铁;卓别林扮演的角色依附于生产线,以工作时间计算工作量,用时薪的方式付酬,以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为主的员工价值衡量方式在工业化初期的环境下,个人和组织双方都能接受。

目前,更多的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比如,人们不愿意一辈子都做一个“打工仔”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更愿意自立门户,做自己认为更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以同质化劳动计量员工价值的方式明显滞后于组织和员工的要求。

面对延续至今的同质化价值衡量方法和社会日益突出的差异化需求,我们怎么办?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