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社会让人现实,我还能不能拥抱理想?
1. 诗歌在人生中是一根拐杖
余秀华,1976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小村落,出生即有脑瘫,6岁才开始学习走路。高二辍学后,余秀华赋闲在家,帮忙做饭、喂养家禽和扫地。
在邻居眼里,余秀华其实是幸福的,摊上了能够细心照顾的好家庭:“跟着爸妈又不用做很多事,没事就上上网,真的是享清福。”
但从余秀华的角度上看,她更对这种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残疾的命运感到不公与不甘:
“这样的命运谁甘心呢?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一个人甘心。你在这个地方,你想走,你想飞,但是你飞不起来。”
她也曾尝试外出。36岁时,余秀华随同乡一起去温州打工。但一个月不到就被父亲叫了回来,因为父亲不放心她一人在外流浪,而且也挣不了钱。
这次打工,余秀华不仅没拿到工资,还白贴了两趟路费,但余秀华第一次体验到了思乡之情,并写了一首诗,名为《在异乡失眠》。
在余秀华的前半生中,偏僻穷困的小村庄是归属、又是梦魇。在无聊、单调和痛苦的日常生活中,写诗是其纾解情绪的窗口。
在十多平米的简陋水泥房中,一张书桌、一台电脑结合为余秀华放飞思想的小空间。
虽然身有残疾,但她仍用左手食指一次又一次地敲击着键盘,用经历与直觉写出了《印痕》、《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
余秀华在家写诗
余秀华从未想过写诗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更未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因诗歌而改变。
出名对余秀华来说是意外之喜。33岁之后,余秀华才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由于其并非常人,却有既独特又高产的诗歌创作能力,让她在网络上一炮而红。她的人生经历还被拍为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并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获得大奖。
现在,她的身份是农民作家,是余老师,也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和拥护者。她感言:“感觉就像坐火箭一样,一下子就飞到了天上去”。
2.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许立志,1990年生于广东揭阳的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打工,成为万千流水线上一名普通的工人。
他也热爱写诗,但他的成名却不因为诗——2014年10月1日凌晨,许立志在微博中定时发布了题为“新的一天”的消息,同日,年仅21岁的他从17楼跳下,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许立志《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当时,有关“血汗工厂”的话题正在热议中,许立志的自杀则正好把有关梦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现实冲突推上高潮。
而许立志在生前所作的每一首诗,也带着人们来到他的工厂,体验了一把从憧憬到迷茫、从热情到哀嚎的过程。
从许立志的诗中看,他有着诗人共同的特点:多愁善感、心细如发。许立志自离家后一直思家心切,同时充满着对美好感情的渴望,这些体验和思考也融在其早期发表的诗歌如《阿嬷》、《夜路》之中。他写的诗也时常会在厂报中发表,因其才华甚佳,还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
原本,外出打工是展开人生阶段的跳板,许立志期望在挣了钱之后,既可以回馈本源,也能为之后的生活打下物质基础。
然而没过几年,工厂中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工作日程逐渐与他的创造力形成激烈的冲突。在这里,虽然机器轰鸣、工人成千上万,但许立志依然是孤独的一个人。
工厂一角
工厂中需要的是三点一线、机器和人日夜不停的开动,不需要人有创造力、更不需要伤春悲秋的气质。这对许立志来说是致命的:
“一块接一块的主板/像送葬队伍一样/死气沉沉地向我走来”
——许立志《忍受》
在这段时间中,他可能体验不到自己在刚走进城市中所希望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还可能会受到来自家庭或其他人的质疑与不认同。
当与外界格格不入,却没有解法时,敏感的性格更容易走向断崖。所以,在最后的人生路中,他的绝望与求死之心跃然纸上,在他眼里,“作为一名合格的诗人/你都将死于/自杀”(许立志《诗人之死》)。
3. 关于选择
同样是诗人,相似的家庭背景,却因选择不同而有相异甚远的结局。
但令人诧异的是,在健康人与非健康人的选择之间,许立志拥有相较健壮的体魄和起点,却一步步脱离正轨,走向死亡;而余秀华却从“非健康态”趋向于健康,逐步实现了自己复归常人的理想。究竟是因何原因造成这样戏剧性的差异?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初始选择的不同。其中,既有先天、家庭、物质基础的一般因素影响,也有自身对世界认识、价值诉求形成的初体验引导。
当环境变化、认识改变时,诉求希望与实际选择可能会产生巨大差异,因而需要形成导向与调整。这也是多数人在初入社会时感到格格不入、不断调整、寻找机会的主要原因。
但是,选择的路是否合适?是否能体现自我价值?一般很难立即得到外界的积极反馈。所以在“刚上路”的前几年,在环境、领域、要求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人很容易陷入挣扎和迷茫。
极端的例子则像许立志一样,当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选择与自身专长激烈冲突时,在缺乏引导与调整尝试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病态的选择。
而在余秀华这里,她确有扭祸为福的行动。在天生弱势的情况下,余秀华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多次尝试。
从打工、到作诗,余呈现出了捕捉兴趣、表现能力和亮点的主动调节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没有翅膀也能飞翔。
在人生的话题中,选择永远是必修课。同样的选择对不同的人来说结果有不同。当深陷怪圈时,重新选路、积极调节、发挥优势、化解冲突,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远。